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是提升国家教育体系整体质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具有重大意义。首轮“双高计划”建设成效显著,引领了职业教育自身高质量发展,同时彰显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当前,正在实施的第二轮“双高计划”(以下简称“新‘双高’”)建设要进一步紧跟战略走、围绕产业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要落实好新“双高”建设的战略目标,应处理好五对关系。
一是处理好服务战略和保障民生的关系。教育具有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科技创新自强刻不容缓。新“双高”建设既要努力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又要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中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有力支撑作用。同时,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铜腰”,既有支撑承重的作用,又有稳定身体、缓冲的作用。新“双高”既要眼光向上,也要眼光向下;既要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又要聚焦民生需求,关注乡村和欠发达地区产业和教育发展需求,对接产业办专业、联手企业保就业、聚焦岗位强技能,帮助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门,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幸福一家”。
二是处理好产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双高”建设应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深化以产定教、产教融合,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支持、人才保障。但新“双高”建设绝不是校企“共谋”学生的命运,无论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要守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双高”建设要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三是处理好外循环和内循环的关系。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教育,要眼光向外、开放办学,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要长入城市、汇入产业,积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教育家黄炎培曾提出大职业教育观,认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新“双高”建设应主动跳出教育,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公转”,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循环,只有这样,学校才能获得更好的政策供给、资源支持。但仅有外循环是不够的,学校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自省精神,眼光向内,聚焦“五金”关键教学要素建设和内部治理水平提升“自转”,扎实修炼内功。没有良好的外循环,内循环就会封闭、内卷;没有良好的内循环,外循环就会后继乏力、能量不足。只有内外循环畅通互动,学校才能气血充盈,健康发展。
四是处理好专业群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关系。科学研究认为,复杂性造就了适应性。面对当前产业端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化、职业内容更加多样化、职业界限愈发模糊化的趋势,专业群在增强职业教育复杂性、提升适应性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专业群建设是新“双高”建设的主要内容,九大任务都紧紧围绕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展开。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新“双高”建设是学校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必须兼顾专业群发展和学校发展。一方面,要集中人力、财力、精力,结合地方产业优势确定专业群主攻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将专业群打造成学校的拳头产品、优势品牌。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高水平专业群的牵引带动作用,构建以高水平专业群为龙头的专业群发展体系,健全以“双高”指标为标准的专业群调整机制、评价体系,提高专业群总体发展水平。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学校整体工作对专业群发展的支撑保障度和资源整合度,保证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五是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无论是生命体还是社会组织,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在环境中找到合适的生态位。高职院校要想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要走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道路。回顾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一定阶段存在着专业发展贪大求全,热门专业扎堆、院校间同质化竞争等问题。首轮“双高计划”在建设内容和成果上也存在同质化的现象,有的与地方产业的适配度不高,服务贡献不够突出。对此,新“双高”建设在落实“双高计划”实施目标、答好九大建设任务的必答题的同时,还要结合地方产业布局,“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产业特色优势做好“自选题”,在人才培养上突出“一产一策”,在科研创新上更加接地气,使职业教育与产业同频、与企业同向,真正成为助力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
肖梅,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